《生物多樣性管理計畫》
亞洲水泥在開採活動完成期間和之後為保護、增加自然生物多樣性價值和生態系統服務所需的持續行動,制定生物多樣性管理計畫(Biodiversiy Management Plan, BMP),推動包括從生物多樣性背景資料、實地調查建立基線、建立目標指標、行動及實施計畫(礦山永續開採、仿自然造林、棲息地及土地開墾)、監督量測以及執行預算。2023年涵蓋生物多樣性管理計畫覆蓋範圍包括:亞洲水泥新城山礦場以及周圍之花蓮製造廠、亞洲水泥生態園區,100%涵蓋營運衝擊據點。
- 礦區背景資訊:花蓮新城山礦場
- 實地調查:2023年進行12次的生態調查成果,調查結果鳥類與蝴蝶物種與隻數豐碩,可顯示近3年期間物種與數量呈穩定狀態。另兩棲類、哺乳類調查成果,更可加強證據檢視新城山礦場植生綠化對物種多樣性、環境多樣性的正面影響。
- 行動及實施管理計畫
- 礦山永續開採:將開採過程的原生表土完全回收,再加以肥化,為保存原生樹種,除了異地移植之外,也採用扦插或採種方式培育樹苗;開採至最終的階段平台經過挖掘植生溝、回填沃土後,再將培育健壯的樹苗混種密植回去,營造樹種多樣性,為生態創造良好棲地。
- 仿自然造林:選定在地樹種植生綠化,並進行苗木繁殖、培育、健化及現地表土改良、植栽施肥、養護灌溉之管理工作,改善植物生長環境及朝向極相演替,誘導、加速植物提早建立優勢及穩定之植被社會,使礦山儘速恢復自然生態。
- 棲息地及土地開墾:推動棲息地及土地開墾,減輕生態衝擊,恢復棲地環境。包括:採用內凹開採工法,將景觀衝擊面積降至最低;降低開採過程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控制爆破震動;完成礦場水土保持計畫;土地開墾中進行生態調查及評估,維持動、植物的棲地狀態。
- 礦石密閉輸送:亞泥花蓮製造廠自於1978年與日本小野田公司合作完成台灣礦業史上第一套直井捷運系統,開採後的礦石利用靜音滾輪進行密閉式輸送,有效降低輸送過程中的噪音及杜絕粉塵逸散,每年可節運輸油耗及輪胎消耗,達到環保、節能並有效維護自然生態景觀。
- 礦山永續規劃:礦山永續及土地再利用規劃,未來礦場開採最終地形將闢出20公頃平地,可供土地二次利用。亞泥承諾將於礦區結束採礦之前四年,與政府及部落共同思考與協商,提出礦場轉型與土地再利用計畫,確保礦區周邊居民之居住安全的目標。
- 開採及植生復育情形:2023年種植約3,094棵原生樹木,累計至2023年共綠化71.9公頃,綠化占比80.9%。
- 無感爆破全球振動值最低:2023年監測振動速度全年平均值0.052cm/sec,遠低於自我要求0.15cm/sec之三分之一以下,且所有量測值均低於0.15cm/sec。